德媒:迎来“刷脸”时代的中国,隐私何去何从?
在机场能够刷脸认证、在大学可以刷脸上课。《法兰克福汇报》注意到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人脸识别摄像头。文章指出,除犯罪嫌疑人外,这种技术也能监控异议人士。《商报》则关注到在华欧洲企业的担忧。 (图片来自:Reuters) 前阵子,《战狼Ⅱ》狠狠地火了一把,它不断刷新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。在影片中,雇佣军使用的“人脸识别无人机”利用高清摄像机捕捉识别人脸图像、迅速锁定目标人物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一幕,在现实当中真的存在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在8月4日至27日举办的第27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,青岛开发区警方首次将“人脸识别系统”应用于大型安保活动实战当中,利用高清摄像头捕捉采集人脸图像,0.8秒内就能锁定可疑人员,完美再现了电影中的这一场景。 "对警方来说,青岛啤酒节是一场成功。230万访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在4个入口被18个人脸识别摄像头照了下来。镜头在人海中找到了25名嫌犯,他们马上被逮捕。18人被确认为吸毒者,5人有犯罪记录,还有一些曾在警局挂号的诈骗者和卖淫女,青岛警方发言人不无骄傲地宣布,这是首次大范围内使用这种技术"。《法兰克福汇报》发表的一篇开头这样写道。 “青岛国际啤酒城坐落于青岛开发区金沙滩畔,面积约64万平方米,设有4个游客出入口。随着青岛国际啤酒节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,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,平峰期平均每天入园5万余人次,高峰时更是超过10万人次。” 青岛开发区公安分局局长王建顺说,“啤酒城面积大,出入口多,现场人员复杂、流动频繁,安保难度大。如何确保啤酒城的绝对安全,快速发现并抓获可疑人员,始终是安保工作的一大难题。正是基于这种情况,开发区警方在落实传统安保措施的基础上,将关口前移,以快速发现、精准锁定、即时抓获最不放心人员为思路,大胆实践探索,跟上海依图科技公司合作,率先将‘人脸识别系统’应用于重大安保活动实战当中。通过加强软硬件系统建设、优化警力资源配置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,进一步提高了盘查核录工作效率,彻底将隐患阻断在啤酒城外,有力保障了啤酒节的安全。” 啤酒节期间,“人脸识别系统”大发神威,共抓拍识别人脸图像约230万张,识别报警重点人员190余名,经过二次盘查核实,抓获网上逃犯25名;比对涉毒前科人员71名,抓获吸毒人员19名;预警前科扒窃人员37名,当场抓获作案扒手5名,驱离扒窃前科人员32名。截至目前,啤酒城园区内实现了刑事、治安警情“零接报”。 事实上,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兴起这种面部识别技术。比如说最近发布的iPhone X也采用了人脸解锁的技术;柏林南火车站正在为人脸识别技术的投入进行6个月的仿真试验。 《法兰克福汇报》还提到: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,中国一直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。比如说在省会城市济南,闯了红灯,在几分钟内就会在这个十字路口巨大的屏幕上看到交通违规的人。监控将头将每个不遵守交通罪责的人拍下多张照片,并且录制一段长约5秒的视频。这段资料将会自动与警方的数据库进行对比。几分钟之内,警方会放行发布,大屏幕上除了显示照片,还可以看到此人的姓名住址以及身份证号码的一部分。这一举措旨在震慑。如果对此并不在意,重蹈覆辙的话,警方可能会将其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在社交平台上公布。 人群熙攘的北京西站启用了人脸识别验票系统。航空系统方面,南航率先启用了人脸识别智能登机。一些政府机构、学校和大型企业也使用这种方式识别员工和学生。,研发或使用这种技术的企业认为它可以简化流程:"不过,最感到高兴的应该是安全部门,现在又添了个更有用的监控手段。" 德媒还认为:"中国城市中大概拥有全球最密集的监控摄像头。据悉,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城市安全,让罪犯无所遁形。” 在华欧洲企业的窘境 《商报》发表的一篇文章则关注到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调查结果。文章指出,中国政府正在给欧洲企业进入市场增设门槛。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:"只有少数行业,外国企业比之前更容易进入市场,更多其他工业行业被设置了巨大的障碍。" 商会明确发出警告,认为食品行业可能面临巨大障碍,对中国的出口量可能会大幅下减。 中国质检局出新规,如果北京政府实施其计划,那么从10月1日开始,所有进入中国的食品都要出具本国政府签发的无公害证书。 商会问卷调查显示:"其54%的成员认为,与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相比,自己处于劣势。投资规模状况可以清晰看到,去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提升了77%,达到400亿美元,同一时期,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下降了23%,仅为80亿美元。" 该机构还发出警告,如果中国一意孤行会产生政治后果:"如果中国最终不准备提供相互准入市场,就不能指望中国公司永远不受阻碍地进入欧盟市场。" (本文整理自德国之声中文网,不代表开元的立场或观点) |